在西北某城市教会,总能看到许多年轻面孔出现在座位间。小组活动结束后,人群还无法散去,传出青年人叽叽喳喳的讨论声。在教会缺乏年轻人的时代中,这间教会是如何保持活力,吸引到这么多年轻人呢?这与该教会负责人山牧师的“四BE法”关系密切。
山牧师本人就是一位充满创造力与行动力的年轻人,作为90后牧师,他已经拥有近十年的牧会经验。他反对传统“拉羊”与被动等待的做法。“不是等在那里,等他们来教会。这是很传统、过去的思维了,已经不是当下时代上帝的作为。”他鼓励大家:“要到年轻人中去。”
BE:Be there——到年轻人中去
山牧师认为,传统教会的吸引力正在减弱,部分原因在于社会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:“过去没有手机、没有太多娱乐,发发传单,大家就都来了,但现在这种方式没有了果效。现在大家拿着一部手机就能搞定很多事情了。”因此教会需要转变思路,“不是要他们来,而是我们要去。”
山牧师除了自己的日常牧会工作外,还会和同工约定每周都抽空与年轻人相处。“有固定的时间投入,比如每周五。这样的日子会特别提醒我们自己,那一天就是要放下手上的工作,去与年轻人在一起。”同时他也强调:“当然不限于只在这一天去,每天都是机会。”
二BE:Be friend——做个朋友
许多传道人急于把福音传给年轻人,恨不得对方立刻接受耶稣。但山牧师发现,这种急切盼望灵魂得救的心意是好的,但也很容易引发反感。如果人都被吓跑了,连慕道的路都没有,还怎么带人归信呢?
通过对不同世代的观察,山牧师发现了明显的代际差异:“70、80、90的这些人,他们还是会去求问‘真理是什么’这样的问题。他们有寻道者的心。而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反权威的,他们相较过去的年代,求问、寻道的心更弱。”
他进一步分析了当代年轻人的思维特点:“后现代文化造成人要靠感觉,特别强调感觉。没有对错,只有感觉好不好。你可以有你的感觉,我也可以有自己的感觉。”
更关键的是,山牧师还注意到同辈影响力在年轻人中的重要性。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其实并不反对信仰,他们不会说你对不对,也不想知道什么是对的。“他们更多会问:‘我朋友喜欢什么?’许多人被同辈影响,大家喜欢什么,我就喜欢什么。”
基于这些观察,他得出的结论是:“先要成为他们的朋友。如果都没有成为他们的朋友,那就很难去影响他们。他们得喜欢你,不然你说啥都没用。”
实践上,他建议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与年轻人接触,从朋友开始做起。“分享福音当然是刻意要去做的,但同时也是一种生活。自己享受其中,也与年轻一代建立美好的朋友关系。”
他引用圣书的例子说:“在聊信仰之前,先得聊他的生活、家庭、学业、挑战……他得知道你是关心他的人。我们这也是在做耶稣做的事情。耶稣见到撒玛利亚妇人也不是一上来就说她要悔改,而是和她聊天。”
三BE:Be witness——成为见证
建立友谊后,山牧师推行第三步:“在这个年轻人的众多朋友中,要成为见证,让他记住有一个特殊朋友叫‘基督徒’。”
他分享了自己的经历:“在彼此关系建立到比较近的时候,我会告诉对方我是一个基督徒。现实很奇妙,他们听到之后并没有反基督。他们觉得‘很好啊’‘能接受’‘尊重你’。这样就够了。”
山牧师就是这样很轻松地与许多身边的年轻人建立友谊,再自然而然地在相处的过程中,逐渐令他们贴上一个一个具体标签的。年轻人从开始给他贴上“打篮球”,再贴上“开朗”“阳光”,后来还有“会做饭”“喜欢电影”……某一天也多贴一个“基督徒”。
山牧师分享:“‘基督徒’只是他们给我的众多标签中的一个。随着双方交往的深入,对方会更关注我的为人。而且,他们一定会感受到一个跟随耶稣的人,就是和别人不一样。而且不仅只有我一个人的见证,还有教会群体许许多多的见证。”
面对这些如云彩一样的生命见证,年轻人心里是会有感受的。他们会顺着感受去发问,去思考,也去寻找。“这个人不一样的原因到底是什么?是因为喜欢打篮球吗?是因为喜欢看电影吗?……都不是。最后,他们找到了那个特殊的标签——‘基督徒’。”
BE:Be brave——勇敢发出邀请
当对方产生兴趣时,山牧师建议果断行动:“勇敢地邀请他来,来认识我们的信仰。”
但他强调这不是以结果为导向:“邀请不意味着就一定让他信。而是你出于好朋友,让彼此多一些了解。”山牧师看重的不是“人头数”,也不是自己的“业绩”,而是他结交的这些年轻朋友的生命。他勇敢地发出邀请,最终的结果交托给上帝:“到底最后这个人能否信,那是上帝的工作。”
他承认带领年轻人的过程充满着挑战。需要很长时间,建立很久的关系,因为当代人与人的信任关系已经被破坏地相当严重,最好的修复方式就是去很好地陪伴。“这个过程真的很不容易的,但我的信心来自于——上帝要得着人心。”
“对于已经信主的年轻人,最重要的就是做主的门徒,参加主日、小组……而且,我们会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,因为他们更年轻,也因为试错成本更低。”
他也鼓励探索全职事奉的可能性:“会挑战看看有没有可能进入全职服事、是否有呼召,会给他们尝试的机会。”
山牧师的“四BE法”不仅是一套方法论,更体现了一种理念转变:从要求年轻人适应教会,到教会主动适应年轻人;从单一强推真理,到重视关系与生命;从急于求成,到尊重上帝的主权和时间。
(应受访者要求本文使用化名)
感谢您的阅读!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。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、疑问、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,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、提出改进建议,欢迎通过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与我们分享。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,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。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,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。
反馈时,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。
期待与您保持互动,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。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 (021-6224 3972) 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